全站首页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外链之家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社区广播台

    查看: 9|回复: 0
  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    [生活随拍] 热点:悦读青春物语,解析青春电影

    [复制链接]
    跳转到指定楼层
    楼主
    发表于 前天 07:3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      青春电影或曰青春题材电影,是以青少年群体为表现对象的电影。在中外电影史上,青春电影都有各自轨迹不尽相同的发展历史。仅就中国当代电影而言,不同时期都有蕴含特定时代精神的青春电影。21世纪以来,在网络文化、消费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时代共舞中,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再度兴起,佳作迭出,成为中国电影中最具青春气息的创作潮流。如何认识和评价21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青春电影,中国电影业界、学界和批评界都从各自的角度展开研究,发表了一大批文章,也出版了不少相关研究著作。在众多研究著述中,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晖教授领衔的著作《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研究》(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)是一部视野宏阔、总结全面、具有学理深度的作品。欧洲影院的其他知识和内容也可以到网站具体了解一下,我们是领域内专业的企业平台,欢迎您的关注和了解!


      《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研究》以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为研究对象,对近20年来中国大陆叙述“正青春期”及与之有关联的“后青春期”的青春电影做了全面、系统、深入的研究。所谓“正青春期”,作者用以指称“一个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”,这个时期通常涵盖“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之前的学生生涯”。所谓“后青春期”,是指“大学毕业之后10年左右的生活与工作生涯”。青春电影主要是指“反映‘正青春期’青春群体生存状态、心理发展、情感需求及精神面貌等内容的电影”,如《青春派》《七月与安生》《同桌的你》等。以“后青春期”青年群体为表现对象的电影,如果是“以学校或其他场域为主体的‘正青春期’生活作为一种怀旧对象(或身份背景、或叙事时空),并关联着影片主人公‘后青春期’的所有体验时”,也在青春电影讨论之列,如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》《栀子花开》《失恋33天》等。严格的概念界定,厘清了内涵与外延,划定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与论题阈限的最大边界。

      21世纪以来的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创作,其时间跨度虽然只有20年的光景,但其出产的青春电影数量庞大,题材内容关涉广泛,视听叙事风格多样。如何把握如此复杂的研究对象,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。王晖和他的研究团队选择从时代语境、题材范式、人物形象、叙事模式、电影语言、美学风格六个方面切入,分别做历时态的流变比较与共时态的内部结构分析。“时代语境”部分,主要分析了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发展的内外成因,如“互联网+”“青年亚文化”及关涉创作者、接受者与作品的青春电影机制等。“题材范式”部分,主要从主题表达、类型元素和区域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青春校园、歌舞、成长、西部和都市“后青春”等“青春电影五种亚类型之间的隐性区隔”。“人物形塑”部分,将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归并为映射特定时代症候的四类,并对每一类都做了更细致的分类分析。“叙事模式”部分,主要分析了人物关系、故事构成、叙述话语及空间设置等,以此寻找青春叙事内在构成的某些一致性特征。“电影语言”部分,主要分析了镜头、色彩、声音、剪辑等电影形式问题,以此寻找青春电影有别于其他电影类型的视听语言特征。“美学风格”部分,将大陆青春电影的美学风格概括为“奇观化”“游戏化”和“去青春化”等,并对这些审美特征逐一做了展开分析。对21世纪青春电影所做的六个大方面的分析,既有外部关系研究,也有内部叙事构成分析;既能在异中求同,也能在同中求异,逻辑严密,阐释清晰,不少观点能发人之所未见。

      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是中国青春电影历史发展的最新成就,既有对中国青春电影叙事传统的承传,亦有适应21世纪时代精神表达需要的叙事变异。对此,研究团队做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。

      其一,历史视域中的阶段性特征比较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陆青春电影“以青少年的成长来诠释‘家国一体’和‘以国为家’的崇高历史……主流文化以绝对优势为青春代言”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陆青春电影从两个向度展开,主流文化、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话与博弈已然开始。20世纪90年代的大陆青春电影“游走于精英与大众之间,着力于表现底层和边缘人群”。21世纪以来的大陆青春电影“大多以影像参与了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回应、表达和塑造”,其“显出的文化共生现象,正是中国整个文化大格局的缩影”。中国大陆当代青春电影的阶段性变化是非常明显的,在阶段性变化的比较分析中,凸显21世纪青春电影既有历史承传又有时代变异的新特征。

      其二,“代际”青春电影比较,主要是所谓“第六代”导演的“青春残酷物语”与“新生代”导演的青春叙事比较,也有部分章节涉及“第五代”导演与“第六代”导演之间的比较。“代际”比较虽然与历史阶段性有关,但更多关注不同代的创作主体具有特定时代色彩的“青春经验”“历史记忆”与价值取向的差异。在中国青春电影的历史比较与代际比较之外,研究团队还通过国际视野的多角度比较分析,完整勾画出作为中国青春电影最新发展环节的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历史流脉与外来影响,将中国青春电影代际创作的时代变异、内在叙事构成与美学特质也阐释得比较清晰,这是极为难得的。

      在研究方法上,研究团队博采众长,灵活运用电影叙事学、精神分析理论、意识形态批评、女性主义批评、文化学批评等多种新理论与新方法。多种理论方法的正确而恰当的运用,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和理论功力,使论著处处可见当代批评理论的闪光,增加了著作的理性穿透力与学理蕴含。研究团队擅长细读深研文本,艺术感悟相当有灵气,论著的话语方式主要采用转述、引用、说明和阐释等“科学语言”,但也不乏充满诗意的“审美语言”。

      《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研究》对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创作成就、审美特质及艺术价值等,总体上是持肯定态度的,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,如一些具有“怀旧”色彩的所谓青春电影是“没有青春的青春叙事”;一些青春电影则“似乎形成了某种迎合大众消费文化意向的套路”,其“视野、格局都显得非常有限,少有对现实的观照洞察和深入思考”,等等。作者提出,要解决青春电影创作存在的这些问题,避免出现“单一化、模式化和庸俗化”的不利局面,关键在于青春电影创作者的“文化立场”与相应的叙事选择。要“代表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,以接地气、深思考、撼心灵的正能量表达直抵人心”,要“以责任感和使命感表达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和反思”。只有如此,青春电影的创作才能“成为一项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的‘艺术生产’”,才能成为青年观众真正意义上的“人生指南和教科书”。

      21世纪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创作还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,未来正在展开之中。《21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研究》对21世纪青春电影创作成就进行及时、全面系统总结,视野宏阔、方法新颖、史论兼顾、体系完备、文采奕奕的研究著作的出版,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,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。

      (作者单位:南京大学文学院、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)


      
    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   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