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秋雨以其历史文化散文闻名于世,是当今备受大众关注的文化名人。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、优美的文辞,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。被
评论家誉为“左手写散文,不流之于浅薄;右手撰述艺术理论,也不失其艰涩高深”。余秋雨,一个从浙江慈溪小镇走出来的学者,一个有着很多社会头衔的作家,
在踏遍青山、大漠,遍访古今中外文明的遗迹之后,他以其深沉的理念,把人生底蕴融会在斑斓的历史背景之中,并且与自然之美相结合,相继写出了《文化苦
旅》、《山居笔记》、《文明的碎片》、《霜冷长河》、《千年一叹》、《行者无疆》等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“余氏散文”集,为当代中国散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
式。
母亲教育我:要做一个善良的人
余秋雨出生在浙江慈溪一个普通的小镇,他不是农民的孩子,却在农村中长大。余秋雨的妈妈是这个村庄里面惟一的文化人。在妈妈的影响下,8岁的余秋雨
就在为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写信、读信、记账。13岁左右离开了小镇,走进大城市上海的他,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上海话。生活的艰辛,使他过早地担
负起了生活的重担——一家9口人要靠他一个人来养活。
他从一个大学教授到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,从一个作家到一个文化的传播者,从一个小镇走出来的孩子阿雨到声名赫赫的学者,今天的余秋雨毫无疑问是一个
成功者。当被问到“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”的时候,余秋雨郑重地回答:“我认为是善良!在这方面,我要感谢我的母亲,是她让我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善良以
及善良对于人这一生是多么的重要!记得在写伦伯朗的时候,我掉眼泪了,写很多和我的现实生活没有关系的人和事情的时候,我经常会这样,很多读者也会被我这
样的文章所感动。我想这不是技巧的问题,而是善良。”
余秋雨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:“这些年来,偶尔会遇到一些读者要我签名,刚动笔,他们往往又会小声地加上一个额外的要求,要我写一句警句或座右铭。在
这种情况下,我总会皱着眉头想好一会儿:哪一句好呢?既要适合我这么一个已经公开写过很多话而不想重复的人,又要适合眼前这位完全不相识的读者,真是为
难。后来我终于豁然开朗,心想为什么不写那两个随着年岁感触越来越深的字呢?于是我写下了:善良。”
“人类,伟大而又无奈。只要时时仰望太空,面对旷野,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,最后只剩下两个字:善和爱。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,因此而还有喜乐,因此而
还叫人类。既叹行路难,又作逍遥游;身寄星云,爱及八荒;虽然微若蝼蚁,却也圆融安详——能够如此,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。”
教育的目的: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
“那么教育的作用是什么?”
针对教育,余秋雨强调:我们进行了很多年的教育改革,但我们在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中仍存在很大的误区。我们非常重视孩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,却忽略了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,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、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。
余秋雨先生认为,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,才能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,一个有素质的人,一个高贵的人。他说:“做人很重要,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读书很多、
做人很坏的人。可见,做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,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善良。要建立优秀的人生态度,这是和阅读连在一起的,如果不经过起码的阅读,就不知道世界有
多大以及人生的艰难。如果不知道这些,你就不知道善良的重要。从横向平面上讲起来,我一定把做人放在前面;从历史上讲起来,我相信,是在阅读过程中间,在
观察过程当中,来分辨做人的原则,来仿效那些世界级做人的大师。所以,我建议为人父母者首先自己要热爱读书,起到榜样的作用;其次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,养
成阅读、讨论、分享的读书习惯;最后,要跟随孩子身心成长的脚步,为他们选书、荐书,加以正确的积极的引导。”
早期阅读:从名著开始
印度诗人泰戈尔用优美形象的语言,阐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:“在我浏览过书的太阳系里,学校里读的书像地球,而校外读的书则是太阳。”一生与书结缘的
余秋雨,在谈到有关读书的问题时,也强调:“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,但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。现在很多学生都陷于读课本、读教辅、读专业书的怪圈里,
这样带有功利性的阅读,是一种有缺陷的阅读。我个人认为不管功课多重,时间多紧,自由的课外阅读也不可缺少。如今,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
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,连专业都很难学好。”
余秋雨先生说:“青少年学生的课外阅读,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,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。垫什么样的底,就会建成什么样的建筑。因此尽量要把底垫
得结实一点,但时间不多,要寻找一种省俭的方式。最省俭的垫底方式,就是选读名著。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,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。如果不了解
名著,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。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,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,占领了它们,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。对于专业
之外的文化领地,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地占领,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。”
家庭阅读:从兴趣出发
“请您给家庭阅读一些具体的指导,好吗?”
“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,书目里的名著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。读不下去就放下,不要硬读。这就是非专业阅读的潇洒
之处。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?是的,放下。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,或许说暂时无缘。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,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
性。所谓可能,不是指阅读能力,而是指兴奋系统,这是你的生命秘密。别人谁也不会清楚。”
余秋雨强调:“茫茫书海,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。名著如林,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。有不少名著属于有缘无缘之间,那也不妨一读,因为
知道的范围总应该大于熟悉的范围,熟悉的范围总应该大于拥有的范围。只要有时间,算不上名著的多种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一下,那里也会有大量既能契合你、
又能提高你的东西。名著是基础,但不是封闭我们的城堡。”
“有时候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,我们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、几位名家与我们心有戚戚焉。于是,我们为之着迷,不仅反复阅读,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
作,搜罗他们的传记,成为他们的崇拜者。文化偶像的出现,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。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,也是人生的一大幸
福。”
余秋雨认为阅读的最大理由就是想要摆脱平庸。“人们往往误以为是出身、财富、文凭、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。其实,历尽沧桑的人都知道,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。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,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。”采访余秋雨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。看到他谈做人最重的是善良时眼底流露出的温柔,一股热流在我的心底涌起,那是一份历尽沧桑的温柔,他依然相信世间
最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善良。听他应记者的要求为家庭阅读提些有益的建议时的侃侃而谈,我又体会到其作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执著与认真。 |